在刚刚落幕的2023年世界游泳锦标赛跳水项目中,中国跳水“梦之队”再次展现统治级实力,包揽已决出的全部四枚金牌,16岁小将全红婵在女子10米台决赛中以近乎完美的表现夺冠,其标志性的“水花消失术”引发全球媒体惊叹,老将王宗源在男子3米板项目上实现卫冕,中国队在混合双人10米台和女子双人3米板项目上同样未遇对手。
全红婵完美一跳征服裁判
女子10米台决赛成为全红婵的个人秀场,她在第二跳407C(向内翻腾三周半抱膝)和第五跳5253B(向后翻腾两周半转体一周半屈体)中均获得满分96分,最终以458.20分的总成绩刷新个人国际大赛得分纪录,现场慢镜头显示,全红婵入水时几乎未溅起水花,七名裁判中有四人打出10分,英国广播公司解说员惊呼:“这就像把一根针插入水中!”
赛后采访中,全红婵坦言:“赛前有点紧张,但站上跳台就只想着动作要领。”中国跳水队领队周继红特别指出,全红婵在冬训期间重点提升了体能储备,“她每天比其他队员多练一小时陆上腰腹训练,现在能更稳定地控制转体速度”。
王宗源3米板实现三连冠
男子3米板决赛中,25岁的王宗源顶住了英国名将杰克·拉夫尔的冲击,尽管拉夫尔在第四跳109C(向前翻腾四周半抱膝)拿到102.60分的超高分,但王宗源凭借难度系数3.9的5156B(向前翻腾两周半转体三周屈体)和稳定的发挥,最终以23.45分的优势夺冠,这是王宗源自2019年以来在该项目的世锦赛三连冠,他也成为继熊倪之后达成此成就的第二人。
技术分析显示,王宗源本次比赛的起跳高度平均达到1.2米,比主要对手高出约15厘米,国际泳联技术委员马克·舒尔茨评价:“他的腾空时间足够完成任何复杂动作,这种天赋十年难遇。”
双人项目延续霸主地位
在混合双人10米台决赛中,中国组合张家齐/练俊杰以339.54分夺冠,其自选动作301B(反身翻腾半周屈体)同步分全部达到9.5分以上,女子双人3米板项目上,陈艺文/昌雅妮组合五轮动作均排名第一,尤其在难度系数3.0的205B(向后翻腾两周半屈体)中拿到79.20分的单轮最高分。
值得关注的是,本届赛事首次启用“入水效果AI评分系统”,通过高速摄像头捕捉运动员入水角度、水花高度等数据,中国队在四个夺冠项目中,入水垂直度平均达到89.7度(满分90度),水花高度控制在15厘米以内,技术优势得到量化印证。
国际格局悄然变化
尽管中国队优势明显,但英国、墨西哥等队伍正通过“难度战术”寻求突破,墨西哥选手兰达尔在男子3米板预赛尝试了难度系数4.1的109B(向前翻腾四周半屈体),虽完成度欠佳,但预示着未来竞争趋势,英国队则聘请前中国教练陈文,重点打磨动作细节,其女子10米台选手安德森本次比赛207C(向后翻腾三周半抱膝)完成度较去年提升12%。
中国跳水队科研团队负责人透露,已开始运用虚拟现实技术模拟不同场馆的光线条件,“巴黎奥运会场馆有天窗设计,我们正在针对性调整运动员的空间感知训练”。
传承与突破并重
本次赛事期间,中国跳水队组织队员观摩了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周继红的夺冠录像,全红婵在采访中表示:“看到前辈们用更简陋的训练条件创造历史,我们没理由不做到更好。”队内数据显示,现役队员平均每周进行8次水上训练、6次陆上绷床训练,运动损伤率较上周期下降37%。
随着巴黎奥运会临近,中国跳水队在保持传统优势项目的同时,已开始研究新规则下难度与稳定的平衡点,国际泳联2024赛季将实施修订后的同步分评分细则,对双人动作的镜像对称性要求更为严格,对此,周继红表示:“我们会在创新动作编排的同时,坚持‘难稳结合’的训练哲学。”
本次世锦赛的辉煌战绩,再次印证了中国跳水“梦之队”的强大底蕴,从高敏、伏明霞到郭晶晶、陈若琳,再到如今的全红婵、王宗源,中国跳水始终保持着代际传承的良性循环,正如国际泳联主席侯赛因·阿尔-穆萨拉姆所言:“他们不仅赢得比赛,更在不断重新定义跳水运动的美学标准。”